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

從DSM-IV到DSM-5:泛焦慮類疾患的重大改變

 DSM-5新增加「創傷及壓力關聯疾患(Trauma- and Stressor- Related Disorders)一章,包括了原列於DSM-IV焦慮性疾患( anxiety disorders)一章的創傷後壓力疾患(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PTSD急性壓力疾患(acute stress disorder) ,以及原列於「通常初診斷於嬰兒期、兒童期、或青春期的疾患」的「反應性依附疾患(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,併入DSM-IV「適應性疾患(Adjustment Disorders)一章,另新增加「社交參與去抑制疾患(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) (源自DSM-IV的「嬰兒期或兒童早期反應性依附疾患」)

    在此簡介新增的「社交參與去抑制疾患(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) 」如下:
診斷要點:
    孩童呈現一種不良行為模式,會主動趨近不熟悉成人並與之互動,缺乏應有的含蓄保留;或表現過度熟稔的行為,言行逾越文化容許的社交界限;或即使在陌生情境也離開冒險,返回時也不與照顧者檢討冒險經歷;或毫不遲疑情願與不熟識的成人離開照顧者。當然需排除這些行為屬於ADHD的易衝動行為。
    同時此孩童受到不良的照顧,而不能滿足對呵護、刺激、及關愛的基本情緒要求,不能得到身體及心理安全需求,持續承受嚴厲懲罰或其它不適當的管教,或一再更換主要照顧者而不能建立穩定依附關係,或在不尋常的環境養育(例如照顧者人手不足的育兒機構)而缺乏形成選擇性依附關係的機會。
    可推斷是此不良照顧方式造成了前述的不良行為模式(例如不良行為模式在不良照顧之後才開始)。另外此孩童的發展年齡至少已九個月。


     DSM-5新增加「強迫性及相關疾患(Obsessive-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)一章,除了原列於DSM-IV「焦慮性疾患」的「強迫性疾患(Obsessive-Compulsive Disorder)原列於DSM-IV「身體型疾患」的「身體畸形性疾患(Body Dysmorphic Disorder)、「他處未分類之衝動控制疾患」的「拔毛癖(trichotillomania)以外,另新增加「貯藏疾患(Hoarding Disorder)」、「摳皮疾患(Skin Picking Disorder)」、「物質/藥物誘發之強迫性疾患及相關疾患 (Substance/medication-Induced Obsessive-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)」、「另一種醫學狀況造成的強迫性疾患及相關疾患(Obsessive-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 Due to Another Medical Condition)等診斷分項。

    在此簡介新增的「貯藏疾患(Hoarding Disorder)」如下:
診斷要點:
    不顧所有物的實際價值,持續有困難將其拋棄,只因為自覺必須保留這些物品以及拋棄它們會伴隨痛苦。此症狀造成囤積物件以至於凌亂充塞生活空間。即若並不凌亂也是因為第三者的介入整理。此貯藏行為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,或損害功能。當然此貯藏行為無法歸因於另一種醫學狀況或另一種DSM-5疾患(如:強迫性疾患強迫性意念造成的貯藏行為;重鬱性疾患的活力減少;各類精神病的妄想;痴呆的認知缺損;自閉症譜系疾患的興趣受限)。

     在此簡介新增的「摳皮疾患(Skin Picking Disorder)」如下:
診斷要點:
    患者一再摳皮膚造成皮膚傷害,他會重複嘗試減少或停止摳皮膚行為,仍無效,而此行為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,或損害功能。此摳皮膚行為無法歸因於另一種醫學狀況(如:疥瘡)、或物質使用(如:古柯鹼)、或另一種DSM-5疾患(如:各類精神病的妄想或觸幻覺;身體畸形性疾患的過度專注外貌造成摳皮膚)。

    DSM-5焦慮性疾患( anxiety disorders)移除了原列於DSM-IV「焦慮性疾患」的「強迫性疾患(Obsessive-Compulsive Disorder)」、「創傷後壓力疾患(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PTSD)與「急性壓力疾患(acute stress disorder) 」,加入了原列於DSM-IV「通常初診斷於嬰兒期、兒童期、或青春期的疾患」的「分離焦慮疾患(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) 「選擇性緘默症(Selective Mutism)「分離焦慮疾患」取消了需於18歲以前即初發的要求,但增加需延續六個月以上的限制。
    「恐慌性疾患(Panic Disorder)「懼曠症(Agoraphobia)被視為互不相關的兩個獨立診斷,而不再區分「恐慌性疾患(Panic Disorder)」是否伴隨「懼曠症」;懼曠症」也自成診斷分項,不再有無恐慌性疾患病史的限制。
    其它沿襲自DSM-IV未改變的診斷分項有:「特定對象畏懼症(Specific Phobia)」、「社會焦慮疾患(社會畏懼症)Social Anxiety Disorder (Social Phobia) 」、「廣泛性焦慮疾患(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)」、「物質/藥物誘發之焦慮性疾患(Substance/Medication-Induced Anxiety Disorder) 」、「另一種醫學狀況造成的焦慮性疾患(Anxiety Disorder Due to Another Medical Condition) 」。

    針對「懼曠症」「特定對象畏懼症」、及「社會焦慮疾患」,有一重大改變,即不再要求患者需認識到其焦慮為過度或不合理,APA表示這類患者常誇大其畏懼情境的危險,而老年患者常將其畏懼歸因為老化。但其焦慮仍需在考慮其所處環境及情境後仍「不成比例」地太超過。DSM-IV規定18歲以下的患者「症狀必須已延續至少六個月」,在DSM-5則所有患者都必須符合此條件,以減少對偶發害怕的過度診斷。
    針對「恐慌發作」的準則並無太大改變,但DSM-5取消原先針對情境觸發程度的描述,只區分為「預期型(expected)」及「未預期型(un expected)」。但「懼曠症」的觸發情境現在需要至少兩種,以此與「特定對象畏懼症」區別。
    APA 基於『恐慌發作在許多精神疾患都可見到,它是一種標記,可作為診斷、病程、及共病的預後因素』,因此在DSM-5恐慌發作」被當成一種特性說明,適用於所有的DSM-5疾患。
    「社會焦慮疾患」,取消原DSM-IV的「廣泛型(generalized)」特性說明,因實務上很難評估是否『在多數社會性情境都會害怕』,而代之以「僅限於表演時(performance only)」的特性說明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